查看原文
其他

听雨|清明思故

杏林之声广播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0-3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自周代以来,清明便是个带着份量的节气

我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被匀匀整整地

摊进了整个三月四月

渚涯重望,芳草旋生

初临春回的人们

却总是甘心为那一晌怅触

平减去几分轻浮




















清明节,仿佛就是充满了悲伤与思念,好比李清照写《孤雁儿》纪念亡夫,这首词出名在于她一番狂傲之言——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李清照同时也表达了对亡夫的思念,词中有一句——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曾经是执梅话风情,凭楼弄笛,小阁倦怠的女子,却也耐不住丧夫之痛,

箫还是那个箫,笛还是那个笛,

梅花还是开了,人却不再是

那个“青梅嗅,倚门和羞走”的小小千金了,

即使是风情流连,才华吐丽,

没了欣赏的人,

那也不过是人世间空空走一遭,

因而李清照的悲凉孤寂就如同困兽一般将她重重包围。




猛然,想起了岳云鹏,眼眶湿润,

他曾写过一篇长散文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

小岳岳细腻的文字描绘着与父亲度过的点点滴滴,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他写道,

每一段都是真实的,

不知道是不是歌词,不知道有没有人帮我谱曲,

反正是哭着写完的,

好想父亲,

真的好想向老天爷要几个小时的时间,

好好跟父亲吃顿饭。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

折柳赠别、夕阳挥手,

古诗词里也从来不缺送友的情境,

临别了,芳草萋萋都是离情,

汪伦送李白,也定有轻舟伴好酒,倒在桃花潭水间,双手拱上,兄弟作揖拜别。







 



父女母子,《目送》最剜人,所以关于离别,龙应台能道出这一句——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恋人间的离别最痴缠: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式微,式微,胡不归

  

世人都说朱自清的《背影》好,的确,就因为有共鸣,写出了人们感受得到,但却说不清的那些情感与体会。


就像少时失怙的孩子,自然对年事已高、老境颓唐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样一件简单的小事而心有戚戚;

就像母亲早逝的孩子,自然对《我与地坛》中母亲几十年如一日推儿子散步的脚印念念不忘。


他们比旁人多了一份“失去”的体验,却少了“在一起”的温暖,只能从文人们的故纸堆或身边人的故事中把模糊的记忆重新拼接起来。

 

曾经听到过河图唱的一首《陌上花早》,里面有一句歌词:“庭树知故事,殷殷记今朝。” 

说的就是这句《项脊轩志》——“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不可否认的是,

这棵枇杷树所承载的感情确实深厚。

用树木的年轮和茂盛,去记录一个人离去的时间。

悲伤如此细腻,随着植物日渐生长,

每日看着这棵树,恍惚间望见了前尘。

生命终有尽头,尽头却是孤独,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凡间万物,终须一别

透过石碑上的名字,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午后她缓缓向我走来时的微笑,

我也笑着回望着她,

慢慢为她扫墓作揖,祝她在另一个世界熠熠生辉。


 






祖母去世那天我没有哭,

那是悲伤到极致的麻木与坚强,

等事情过后,一个熟悉的场景,一首歌,

一场节目,一场电影或许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后来的不久,祖母便摔倒,整日躺在床上,神志也不太清楚,

在她离世前一年,我去看她,

她还在床上,弱弱得叫着我的小名,当时心酸的应答着就匆匆的离开了。

一年后,她在梦中走了,安详幸福。


  以前每次看到祖母的背影,总害怕她离开我,到头来,才发现不要回避自己的感受,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任何人都会有离别的那一天,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离别到来之前,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当作离别的那一天来过。


  对父母的愧疚,对亲人的思念,生活经历上爱的缺乏,内心的伤痛,统统都化成一种仪式——扫墓,因此在大多团圆的时刻,总有一份悲哀在至亲心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往期精彩DISCOVERY


叮!你的朋友圈有一条更新


微风|你是那个有才气又有“脾气”的人吗?


听雨 | 嘿!成中医的“雷锋”



文字|杏林之声 邓诗雨

主播|杏林之声 王鹤霏 汤钲博

后期|杏林之声 张蝶

排版|杏林之声 何静

责任编辑|江昀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